發(fā)布時間:2025-03-07 瀏覽量:2818
筋膜手法(FM),涉及特定筋膜點位的深度松解,即協調中心(CC)和融合中心(CF),它們代表了我們身體的張力網絡和治療矩陣,這些點在相應的節(jié)段(如頸、肩、膝節(jié)段)有著特定的位置。
(圖1:協調中心。AN:向前運動,RE:向后運動,LA:向外運動或外展;ME:內收:IR:內旋:ER:外旋。)
筋膜手法CC能夠在這些區(qū)域肌肉力量匯聚處被找到,并且被分類成相對應的序列(節(jié)段之間成系列的CC點)。筋膜手法CF被分成對角鏈和螺旋鏈的融合中心,他們的位置靠近關節(jié)處和支持帶。
筋膜手法的目的是平衡身體并使其無痛發(fā)揮功能,涵蓋了病史、運動檢查、觸診、治療四個基本過程。而其基于病史的整體判斷方式,是筋膜手法的獨特之處,也是筋膜手法能夠處理臨床多數疼痛問題,效果立竿見影和療效持久的關鍵一環(huán)。
在近年來的多數研究或實踐中,筋膜手法已被證明可以減輕肌肉骨骼疾病的疼痛癥狀,如肩部疼痛綜合征、髕腱病或創(chuàng)傷后頸部疼痛、產后問題等等。
在本項研究中,對筋膜手法評估選點進行驗證,對比其他非常規(guī)選點,是否依舊有效?以腕管綜合征為例,腕管綜合征(CTS)是最常見的神經壓迫綜合征,占所有壓迫性神經病的90%。
#1
實驗與治療
筋膜手法與腕管綜合征
我們招募14名患有腕管綜合征的女性(18-65歲)參與實驗分組并控制額外變量。
7名分配到筋膜手法組的患者接受了5次30-45分鐘的治療,每周1次,持續(xù)5周。根據筋膜手法指南,對手、前臂、上臂、胸部和頸部功能異常的CC和CF進行了比較觸診。在選擇筋膜點位后,進行了2至4分鐘的松解。
另外7名患者分配到安慰劑組,同樣接受了筋膜手法治療,但排除了第一組的治療點位,治療了其他筋膜區(qū)域。兩組的治療時間相同。
#2
評估與結果
筋膜手法與腕管綜合征
臨床結果比較了視覺模擬量表(VAS)、波士頓腕管問卷(BCTQ)的癥狀嚴重程度子量表(BS)和功能狀態(tài)子量表(FB),以及臂、肩、手功能障礙量表(DASH量表)。
所有評估均在基線(T0)、十天后(T1)和最后一次治療后三個月(T2)進行。在T0和T1時還記錄了肌電圖正中神經傳導速度和潛伏期。
研究發(fā)現T1時BS有顯著差異(P=0.021;效應大?。?.04),BF呈現趨勢(P=0.051;效應大?。?.11)。在T1時,其他量表以及電生理測量沒有顯示兩組之間的顯著差異(表1)。在分析縱向效果時,我們未發(fā)現任何量表在組與時間之間的顯著交互作用(P>0.05)(補充表II)。
即使這項研究為小規(guī)模試驗,但我們在腕管綜合征患者中依舊能驗證出筋膜手法在5周治療后具有的顯著效果。效應大小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1.11對0.91)。
這些發(fā)現為筋膜手法改善腕管綜合征患者癥狀的有效性提供了額外的數據支持,也驗證了依據筋膜手法邏輯進行選點的正確性,以及筋膜手法評估的科學性。
news room
06.27
06.27
05.30
06.27
04.25
02.28
03.14
05.09
03.07
03.07
03.07
03.07
02.21
01.16
02.14
01.22
01.22
01.22
01.10
08.26
07.07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