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7-18 瀏覽量:2869
#1
肌內效貼(KT)起源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肌內效貼扎技術(KT)的理念源于傳統(tǒng)運動貼扎。傳統(tǒng)運動貼扎采用厚實、粘性強且質地堅硬的材料,通過固定和穩(wěn)定關節(jié)或肌肉來限制活動范圍,能有效預防二次損傷、減輕水腫和疼痛,并使治療部位完全固定。
加瀨健三
(Kenzo Kase)博士
肌內效貼扎法由加瀨健三(Kenzo Kase)博士于1973年至1979年間研發(fā),旨在為肌肉骨骼結構提供支撐,同時避免過度固定及其副作用。
這種貼布具有彈性好、粘性佳、質地輕盈且透氣性強的特點。其最初目的是控制水腫、支撐軟組織、保護關節(jié),以及緩解活動性炎癥產生的熱量;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將臨床手法治療的效果從診所延續(xù)到家庭護理和日常生活活動中。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日本運動員應用肌內效貼扎后,該方法受到全球關注,隨后傳入美國并迅速普及。 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個享譽盛名的國際運動品牌——美國賽樂——THERA-BAND?。
#2
肌貼的基礎研究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肌內效貼扎(KT)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皮膚和軟組織下方的空間,從而增加活動空間、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huán)、提高組織愈合速度。
為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在兔子身上開展研究,發(fā)現(xiàn)貼布產生的褶皺不僅壓縮皮膚,同時也抬升了皮下空間。由于(肢體)活動時貼布伸縮特性產生的動態(tài)壓力變化,對(淋巴管)微瓣膜的開啟功能具有積極作用。正是通過(貼布)在活動過程中對淺層和深層淋巴管周期性的加壓與減壓(作用),淋巴液的流動和循環(huán)得以改善。
扎貼前后對比
#3
肌貼&淋巴系統(tǒng)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淋巴系統(tǒng)是皮膚表面下方的單向系統(tǒng),依賴負壓泵作用引導液體從淺層流向深層,而肌肉的交替收縮與放松會促進這種負壓效應。
若水腫導致淋巴系統(tǒng)周圍的組織間壓大幅升高,細胞間連接通道會關閉。通過肌肉收縮、放松及按摩、加壓衣等治療手段,可改變各節(jié)段的壓力,使淋巴液和組織間液重新循環(huán),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
此外,由于淋巴水腫的引流作用,病灶部位的循環(huán)會得到改善,進而加速組織愈合。Ristow等人研究了下頜骨骨折術后應用肌內效貼布的效果,發(fā)現(xiàn)術后前2天應用肌內效貼扎能顯著降低腫脹發(fā)生率。
#4
肌貼&本體感覺和疼痛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許多研究報道了貼扎在本體感覺、安慰劑效應、預警信號或生物力學等方面的不同效果。例如,在髕股疼痛綜合征的治療中,運動結合肌內效貼扎組的腘繩肌靈活性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另一方面,關于運動貼扎的研究顯示,在非負重狀態(tài)下,增加皮膚感覺反饋能改善踝關節(jié)位置感知(P<0.05)。
此外,部分研究表明肌內效貼扎可改善頸部和下軀干的活動范圍(ROM)。例如,Osterhues研究了貼扎對急性揮鞭傷患者的影響,發(fā)現(xiàn)實驗組疼痛立即顯著減輕(P<0.001),且各方向活動范圍顯著增加。Osterhues基于“貼扎可刺激皮膚機械感受器”的理念,采用肌內效貼扎治療髕骨骨性脫位患者,發(fā)現(xiàn)患者平衡和運動控制能力較之前改善;在負重狀態(tài)下進行跪姿或腿部離心收縮時,視覺模擬評分(VAS)降低。
肌內效貼扎的疼痛控制作用可能與門控理論相關。觸覺感覺神經元的傳入纖維Aβ纖維,其直徑和傳導速度均大于疼痛相關的Aδ纖維和C纖維。通過輕觸刺激皮膚傳入感受器,可激活脊髓中的神經膠質細胞,進而在脊髓水平抑制疼痛向大腦皮層的傳導。目前尚無研究證實肌內效貼扎通過該理論發(fā)揮作用,但可參考其他物理療法緩解疼痛的相關文獻。其他問題如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平衡、肌腱和韌帶保護、降低保護性痙攣的肌肉活動及運動感知等,仍需進一步研究。
#5
肌貼&臨床的促進與抑制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在肌肉促進的研究中,據報道,包括快速刷拭、輕柔移動觸摸和在筋膜上冰敷在內的Rood促進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抑制模式與位于肌肉止點端肌腱連接處的高爾基腱器官(GTO) 相關。這些方法包括輕壓關節(jié)、按壓肌肉-肌腱連接處以及保持肌腱處于拉伸狀態(tài)。GTO對肌肉張力的變化敏感,它連接肌纖維并傳達肌梭的狀態(tài)。當被激活時,GTO會抑制其所在肌肉并興奮拮抗肌。
上述促進與抑制的刺激輸入可以通過貼扎實現(xiàn)。通過改變本體感覺、從正確運動模式獲得的生物反饋以及高強度的訓練或康復,目標肌群及其協(xié)調性可以得到改善。然后在去除貼布后讓患者進行類似的適宜運動。
#6
肌貼&肌筋膜疼痛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上述概念與Kase博士提出的關于貼扎的空間、運動和降溫效應的假說相符。通過增加筋膜空間以改善微循環(huán),可以清除炎癥產生的熱量。由于減輕了對傷害感受器的壓力,疼痛感得以降低。
該理論與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的治療原理相似;因此,我們假設KT方法能夠阻斷能量危機的惡性循環(huán)。下圖展示了KT緩解肌筋膜疼痛的可能作用機制。
Wang及其同事研究了KT方法緩解MPS的效果。他們在上斜方肌上采用“止點到起點貼扎技術”進行貼扎,發(fā)現(xiàn)治療后疼痛立即出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緩解。他們認為此效果源于對緊張帶的拉伸以及對皮膚感受器的刺激。對照組患者則未報告改善。實驗組的視覺模擬評分(VAS)改善在24小時后仍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
García-Muro等人報道了一位接受KT方法干預的、患有肌筋膜源性肩痛的患者。他們發(fā)現(xiàn)該患者在VAS評分、痛覺測量、功能測試和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ROM)方面均有顯著改善,并在隨后的幾天內癥狀緩解。因此,他們認為KT方法適用于治療肌筋膜激痛點(MTrPs)。
#7
結 論
美國賽樂-肌內效貼 Kinesiology Tape
在臨床實踐中,肌內效貼扎(KT)被應用于運動損傷、術后并發(fā)癥、各類疼痛及多種其他疾病。這種貼扎操作簡單、經濟且創(chuàng)傷小。對于無法定期康復的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患者,部分研究者提出自我貼扎可作為一種新療法。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news room
06.27
06.27
05.30
06.27
04.25
02.28
03.14
05.09
03.07
03.07
03.07
03.07
02.21
01.16
02.14
01.22
01.22
01.22
01.10
08.26
07.07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